当前位置:首页>文章中心>健康科普>秋天巧吃“十白”,吃出“黄金肺”!

秋天巧吃“十白”,吃出“黄金肺”!

发布时间:2020-09-18 16:00:27 点击数:552
中医认为“肺为娇脏,其位最高,不耐寒热”,且肺“喜润而恶燥”,最易受燥邪伤害。所以入秋后,肺是最容易被伤害的。

 

肺是我们人体的第一道防线,对其他脏腑有覆盖保护作用,肺在秋天最易伤,但反过来看,此时也是养肺的黄金时机。

 

十白吃出黄金肺

 

想要养肺,最简单的就是食疗,在所有颜色中,肺最爱白色的食物。

 

这里整理出肺最爱的前十种白色食物,立秋后多吃,冬天才能少生病、不生病。

01
山药

 

现代营养学认为,山药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,还富含钾、镁等矿物质元素,具有营养滋补、诱生搅扰素、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功效。

推荐吃法

山药不仅能够切片煎汁作为茶饮,还能够炝炒、熬粥,适合不同体质的人食用。

在烹饪山药时,一旦切片、切块、切丝等,一定要将山药放在水中保存,以免山药氧化,失去雪白的外观和新鲜的口感。

 

02
百合

 

现代研究发现,百合含有的生物素、秋水碱等多种生物碱,对人的情绪有良好的安定作用,有神经衰弱的人食之有益。

 

百合有镇咳、平喘的作用,慢性支气管炎患者、有肺气肿经常咳嗽的人,吃百合能改善肺功能,有助于减轻症状。

推荐吃法

百合有鲜品与干品,用作食疗,鲜品的效果优于干品,可以清炒或者煲汤。

新鲜百合以皮薄瓣匀、肉质肥厚、色黄白为上品。其干品耐储存,服食方便。

吃百合不宜多,通常一天的食量是干品不超过20克,鲜品不超过30克。

 

03
白萝卜

 

对于萝卜,民间有“十月萝卜赛人参”的说法,《本草纲目》对萝卜称赞有加,称其为“蔬中最有益者”。

 

白萝卜能消食健脾顺气。莲藕白萝卜炖骨头或者莲藕白萝卜煲牛腩,都是一道好汤或者好菜。

推荐吃法

民间有一个验方:白萝卜可以辅助治疗热性哮喘,在此汤中还要加入实五脏、厚肠胃的麦芽糖。

具体的方法是将生白萝卜榨成汁之后再做,这样的白萝卜汁可以润肺清热、化痰平喘和中。

 

04
莲子

 

莲子有镇静、强心、抗衰老等多种作用。莲子营养十分丰富,除含有大量淀粉外,还含有β-谷甾醇,生物碱及丰富的钙、磷、铁等矿物质和维生素。

 

每100克莲子含钙89毫克,含磷量可达285毫克,钾元素虽然不足2.1毫克,但在所有动、植物食品中却位居榜首。

 

推荐吃法

莲子作为保健药膳食疗时,一般是不弃莲子芯的。

莲子芯是莲子中央的青绿色胚芽,味苦,有清热、固精、安神、强心之功效。

将莲子芯2克用开水浸泡饮之,可治疗高烧引起的烦躁不安、神志不清和梦遗滑精等症,也用于治疗高血压、头昏脑胀、心悸失眠。

05
甘蔗

 

甘蔗味甘,平,无毒,主下气和中,助脾气,利大肠,消痰止渴,除心胸烦热,有滋阴润燥、和胃止呕、清热解毒之功效,对于因阴液不足所导致口干、咳嗽痰少、大便秘结等症,可利用多食甘蔗来改善症状。

 

06
银耳

 

又称白木耳。银耳味甘淡、性平,无毒,入肺、胃、肾三经,具有生津润肺、益气活血、滋阴养胃、补脑强心的作用,适用于肺热咳嗽、肺燥干咳、胃肠燥热、便秘等症。

 

银耳被誉为“长生不老药”、“延年益寿品”、“菌中之王”,具有滋润而不腻滞的特点,对体虚、久病初愈,不宜用其它补药的病人及阴虚内热,内热而有出血倾向者更为适用。

 

07
燕麦

 

近些年,燕麦的好处渐为人知,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和维生素E,可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血糖,治疗便秘改善血液循环。

推荐吃法

鸡蛋和燕麦是最美味、最营养的组合,早餐必备的两大元素(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)都能从中得到最佳、最大化的满足。

往燕麦中混入1/4杯切碎的嫩菠菜则营养更佳。

 

08
杏仁

 

杏仁是我国应用已久的一种药食俱佳的食物,《本草纲目》说杏仁其用有三:“润肺也,消食积也,散滞气也。”

 

杏仁有两种,一种味苦,名为苦杏或北杏,多用于治疗;一种味甜,名为甜杏或者南杏,专供食用。

推荐吃法

用来日常饮用的杏仁露,不妨采用南杏仁。

做法很简单,杏仁磨浆隔渣后加水、糖、奶煮开,或者直接买现磨的杏仁粉冲煮,一杯可口的杏仁露就做好了。

一杯杏仁露,配上全麦面包、鸡蛋等,一顿丰盛的早餐便做成了。

 

09
雪梨

 

梨子自古被尊为“百果之宗”,有润肺、止咳、消痰、降火等功用。

 

在秋季若因气候过度干燥,继而出现口渴、便秘、干咳等;或因内热导致烦渴、咳喘及痰黄等症状,可多食梨。

 

10
蜂蜜

 

蜂蜜的成分除了葡萄糖、果糖之中还含有各种维生素、矿物质和氨基酸。

 

蜂蜜的葡萄糖和果糖,人体最易吸收,还含有与人体血清浓度相近的多种无机盐、有机酸和微量元素,有滋养、润燥、解毒之功效。

 

 

声明: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,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